2024年2月6日,广东省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2月18日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黄坤明指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头良好,未来要快马加鞭,“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如何?短板弱项在哪里?2024年伊始,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组成了课题组,开展了“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调研”,形成了《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案例调研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报告》全文约2万字,通过对多个省内重点实验室、代表性企业和园区进行深入调研和案例分析,辅以大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体系相对完整。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链正在形成、相关产业链竞争力明显、重点产业全国领先。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集群度高,将成为全省打造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储能池”。

  《报告》同时发现:广东部分新质生产力赛道需要补短板、强弱项,目前存在高新技术赋能制造业不充分,新质生产力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学技术变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广东近年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覆盖从原始创新到现实生产力转变的全流程、各环节,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广东推动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提升基础研究综合能力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实验室体系逐渐壮大。广东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着力补齐原始创新短板,通过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构建以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夯实科技发展创新源泉。粤港澳三地依托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促进大湾区创新合作。其中,横琴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1家,前海集聚创新载体125家,南沙建成高端创新平台132家。推动广州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在香港设立分部。携手港澳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河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

  以华为、腾讯等一批头部民营企业也布局了相关实验室。腾讯在公司内部不同事业群均设立了实验室矩阵,这些实验室中既有着眼于未来科技的前沿探索,如量子实验室、Robotics X未来机器人实验室,又有重点面向行业赋能和成果转化的应用研究,如专注于做硬件服务器研发的星星海实验室、医疗人工智能的天衍实验室、科技助老的银发科技实验室等,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量子计算、音视频、服务器、数据中心、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均有布局。

  二是研发经费投入持续提升。广东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根据各地统计数据,2022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投入4411.90亿元,超过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等地;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总额/营业收入)3.42%,居全国前列。

  三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2年,广东的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发证量,均居全国首位。

  一是“广东强芯”工程深入推进。广东近年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夯实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的“四梁八柱”,以智能传感器、模拟芯片等为突破口带动半导体产业发展,聚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例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的陆璐教授团队与华为公司合作,针对高性能计算优化技术开展攻关,实现了国产华为NPU的算子开发,大大提升了国产高性能计算芯片的性能,填补了国产NPU芯片算子空白。

  二是新一代工业软件赋能应用新场景。随着新制造场景不断涌现,新一代工业软件赋能各行各业。2023年,在深圳举办的工业软件生态大会上,组建了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建成了广州、深圳、东莞三个试点应用推广基地,有7款工业软件获评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工业软件。同期,OpenGeometry开源社区正式发布,构建新一代工业软件的核心“根”技术,为工业软件的产品研发提供支持,并带动上下游厂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最终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新一代通信研究突破瓶颈。2023年9月,由鹏城实验室牵头、国内多所高校参与的6G无线测试刷新了业界纪录,该实验室的一系列相关研究,为我国突破6G技术、抢占6G标准化先机奠定基础。在下一代6G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研制的6G太赫兹通信原型系统,实现了业界领先的MIMO 368Gbps净速率、单通道130Gbps系统传输速率,通过了IMT2030(6G)推进组6G网络关键技术概念样机测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的陈俊龙院士团队围绕宽度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和情感智能相关模型,构建创新性计算框架,开创性提出扁平化宽度神经网络,突破了深度神经网络计算资源消耗严重、扩展难的瓶颈。

  四是新能源研究多点开花。广东组建起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在建项目100个、总投资2290亿元,广东成为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广东能源集团20兆瓦的新型储能系统示范项目,实现了新型储能技术的完美融合。国家电投集团采用佛山仙湖实验室增强型复合质子交换膜技术,研制出燃料电池系统和氢能大巴,支撑了北京冬奥会近100辆我国首批材料级全自主化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是生物医药瞄准关键领域。深圳湾实验室搭建的超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具有工业水准的超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之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的朱心红教授团队瞄准精神疾病防治关键科学问题,对精神疾病机理进行基础和临床双向转化研究等。

  一是技术服务增长迅猛。近十年,广东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活跃,技术服务合同增长势头迅猛,技术开发合同持续中高位运行。

  二是技术创新转化体系不断健全。广东加快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多层次技术创新转化体系,组建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达优势,推动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例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与中国联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安全研究中心”,与百度公司共建“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与云从科技共建“人机协同技术研究中心”等。同时,广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面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量子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院。

  三是科技孵化育成体系不断完善。广东孵化载体的总体规模多年来保持在全国前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066家,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占比30.7%,国家级孵化器222家,总量居全国第二;有众创空间1050家,其中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占比41%,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74家,总量全国第一。

  一是银行信贷赋能科技企业。广东各大银行大力支持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政策引导下,信贷资源向科技企业倾斜,赋能广东科技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3年9月末,广东高新技术企业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增速比各项高13.7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余额3199亿元,同比增长24.9%,增速比各项高14.9个百分点。各大银行积极创新信贷业务模式,为广东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例如,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围绕广东省打造“科创强省”目标,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新兴领域,超前布局科创企业,为科技型制造业企业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持续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活水”。

  二是母基金整合力度加大。广东加大了政府性引导基金的整合力度,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母基金,对创新财政资金使用、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6月底,广东共有43支母基金,其中政府引导基金30支,市场化母基金13支。

  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从融资事件发生的行业来看,广东省2023年在一级市场上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融资事件超过了北京和上海。

  一是多途径遴选“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广东开启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汇聚掌握先进技术的国际高层次人才,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韩恩厚创办了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回国创立了深圳医学科学院。其他还有王迎军院士的新型生物材料医械院、廖万清院士的东方皮肤病与真菌病防控研究院、陈十一院士的十沣科技项目、曹镛院士的广州光达科技项目、孙玉院士的广州万协通公司项目等,一批院士、高层次人才项目陆续注册落地。

  二是拓展高层次人才网络。2023年10月,《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从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四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努力把广东打造成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聚集高地。广东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3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7万人,居全国前列;全省研发人员130万人,居全国首位;博士后人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加快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广东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载体超130家,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近1100个。广东承办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带动300多家港澳台企业落地广东。同时,积极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改革,推动各地市设立了“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等。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企业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优势明显。据Wind数据库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广东共有871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693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市值,广东省为67482.45亿元,高于北京(61488.16亿元)、江苏(34448.73亿元)、上海(30345.19亿元)、浙江(27877.72亿元)等省份。

  从行业分布看,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322家)和广州(109家)。

  二是独角兽企业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赛道。根据《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2023)》统计,广东在全国科创独角兽企业百强榜中,共有16家企业上榜。这些企业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赛道。

  三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畅通产业链发展生态。广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精准定位“缝隙市场”,在细分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广东省有658家企业入选全国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名单,入围数量再创新高,占全国的17.9%。截至2023年年底,广东省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525家,推动形成了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融通发展生态,为广东省未来的先进制造业版图奠定了基础。广东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其。


杏彩体育平台app 上一篇:深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 创新蓄力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高端装备制造:大国神工崛起

杏彩体育平台app

产品展示

杏彩体育手机版

杏彩体育app